昨天看到
科学松鼠会 的文章
李献计的“差时症”真的存在吗? 里面写到:
1889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最早提出了两种时间的理论。他将时间分为 了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客观时间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自然时间、空间时间。而主观时间说 的是我们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认为我们传统意义上是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按照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依次延伸发展的。而在和其不同的 心理时间中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 这三者是互相渗透的。因而心理时间是具有弹性的,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 时,只有心理时间才是具有意义的
这段让我想起互联网形成的地球村,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对于心理时t间的感觉。这是前所 未有的,人在牛顿世界形成的时间观念所依赖的物质世界已经被数字化虚拟世界侵略,作用在人心理上,人可能对一天或一小时的 长度失去准确的把握,而需要更多的通过参照物如时钟来确认。数字虚拟世界里的重度用户甚至会觉得一天和现实中的一周一样长,李献 记tx的“差时症“可能是沉溺于游戏才患上的。
物理学中关于时间之箭的一种解释是,低熵的开端+混合的出现,比如把牛奶注入咖啡中,开始牛奶分子在奶流中排 列是相对有序的(低熵状态),随着时间进行,牛奶分子随机和咖啡分子混合,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对无序的状态(高熵),时间之 箭的指向是从低熵到高熵,这是不可逆的过程,意味着你不会看到牛奶自己从混合物中退回原来奶流的状态。
物理世界中的时间之箭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化到人的大脑和身体之中,人的大脑有专门的区域感知时间流失,控制生理节奏以及精 确的计算时间。
然而数字世界的出现,在matrix之中,人们通过数字媒介来感知虚拟的数字世界。这里有两层,第一,人数字化自身,同时数 字化周围的世界。第二,通过互联技术,“数字化的人”彼此能够进行互动和保持联系,同时“数字化的世界”在所有“数字化的 人”的共同参与下不断进化。
在数字化世界里,时间之箭的逻辑是否依然存在呢?在一个RPG游戏里,周围是数字技术渲染的花草树木,咖啡和牛奶混合的故事 显然不成立了,只要游戏的设计者愿意,牛奶完全可以从咖啡里面自动非出来,人可以死而复生,黑夜白天可以逆转。如果把对于 系统设计者以及系统关系(matrix和matrix的上帝)的疑问搁置一边,在数字化世界里,时间之箭存在的“物理”基 础已经消失,作用于人的心理,人会体验到异样的时空。这种体验带入现实之中,每次接入和拔出,人都要经历“时空作用”的差 异,这是一种特殊的“倒时差”。
Paul提醒到,“时间之箭/熵增这些规律都是针对整个系统而言,如果你只看一个 系统的局部,就会发现违背熵增的情形,我们总是可以做到局部的有序度/复杂度的提高(就是熵减的情形),代价是系统的那个 局部以外的部分熵增的更加厉害。
一个典型的日常案例就是城市,每一天的建设使得城市更加有序而复杂,代价是城外环境加速破坏(混乱程度剧增)。”
人进化出时间概念应该是基于对整个系统熵增的认知。按照媒介环境学的说法,先形成时间概念及对时间的单向度的认知,后才出现计量时间的“技术”,比如时钟,纪年法之类。现在新的技术出现了,数字化世界的入侵日益加剧,是否会产生新的技术,时间计量法来满足人对时间的不同需求,比如现在实时网络,实时更新的出现。
--以上总结自buzz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