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8, 2010

语义环境和互联网上信息“失真”

"语义环境的比方....说,交流不是内容或零星的东西或讯息。在一定的意义上,交流甚至不是人们的所作所为。交流是一种环境,人们参与其中,就像植物参与生长过程一样。。。。如果没有阳光或水,植物想要生长也不会有任何作为。如果没有语义环境,我们想要交流也无能为力。交流的发生不仅需要讯息,而且需要有序的环境,讯息只能在有序的环境里获得意义。(pp.8-9)"
《疯话,蠢话》尼尔.波斯曼

今天看到《媒介环境学》里介绍波斯曼关于“语境”的著作《疯话,蠢话》有上面这么一段,波斯曼给出语义环境的定义,依据的标准是
1)说话的目的
2)我们的关系(说话时即时而显然的语境)
3)说话的内容

对于互联网上的传播和沟通,“语义环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观察角度。任意一个live对话中,说话的目的,对话者的关系,说话的内容,于对话双方都是可以把握的。问题在于,对话完成之后产生的文本记录,在互联网上传播出去时,并不能反映整个对话的过程,一般是对话的内容容易转载和传播,而“关系”或者“目的”基本很难“保真”,甚至根本无迹可寻。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追求真理者”,里面有个对话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们的争论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我:我认为明天决赛阿根廷队将夺冠。
你:了解。但我认为意大利队将夺冠。
我:收到。但我仍然认为阿根廷队夺冠。
你:意大利队。
我:阿根廷队。
你:意大利队。
我:好吧,意大利队。
我们就这样达成了一致。

单从对话文本上,人们都会觉得该对话既没有信息量,也不精彩。后面作者给出语境,这是“两个理性的人”之间“真诚的对话”,双方的每一回复都是基于对对方给出信息的理性判断,指明对话目的,对话人的背景和关系,即使这样简单不起眼的对话也能瞬间鲜活起来。

现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海量文本,事实上每一个文本都应该伴随着一个语境。对于文本信息的挖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而对文本产生的语境,要么“不知不觉”,要么视而不见。
同时,语义环境本身及时性,现场性的特点也使得对语境的记录和把握增加难度,但要获得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不能忽视信息产生的语义环境。

PS 互联网使语义环境由原来的封闭,变成了开放,原来限制的物理空间,变成全球化空间,由原来的可以预见,变成了不可预测,事实上现在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对话,都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不稳定的语境里进行,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值得探讨的话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