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9, 2010

数字化世界,迷失在时间中

昨天看到科学松鼠会 的文章李献计的“差时症”真的存在吗? 里面写到:
1889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最早提出了两种时间的理论。他将时间分为 了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客观时间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自然时间、空间时间。而主观时间说 的是我们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认为我们传统意义上是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按照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依次延伸发展的。而在和其不同的 心理时间中从来没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界线, 这三者是互相渗透的。因而心理时间是具有弹性的,人越是进入意识深处,空间时间越不适用 时,只有心理时间才是具有意义的

这段让我想起互联网形成的地球村,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对于心理时t间的感觉。这是前所 未有的,人在牛顿世界形成的时间观念所依赖的物质世界已经被数字化虚拟世界侵略,作用在人心理上,人可能对一天或一小时的 长度失去准确的把握,而需要更多的通过参照物如时钟来确认。数字虚拟世界里的重度用户甚至会觉得一天和现实中的一周一样长,李献 记tx的“差时症“可能是沉溺于游戏才患上的。

物理学中关于时间之箭的一种解释是,低熵的开端+混合的出现,比如把牛奶注入咖啡中,开始牛奶分子在奶流中排 列是相对有序的(低熵状态),随着时间进行,牛奶分子随机和咖啡分子混合,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对无序的状态(高熵),时间之 箭的指向是从低熵到高熵,这是不可逆的过程,意味着你不会看到牛奶自己从混合物中退回原来奶流的状态。
物理世界中的时间之箭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内化到人的大脑和身体之中,人的大脑有专门的区域感知时间流失,控制生理节奏以及精 确的计算时间。
然而数字世界的出现,在matrix之中,人们通过数字媒介来感知虚拟的数字世界。这里有两层,第一,人数字化自身,同时数 字化周围的世界。第二,通过互联技术,“数字化的人”彼此能够进行互动和保持联系,同时“数字化的世界”在所有“数字化的 人”的共同参与下不断进化。
在数字化世界里,时间之箭的逻辑是否依然存在呢?在一个RPG游戏里,周围是数字技术渲染的花草树木,咖啡和牛奶混合的故事 显然不成立了,只要游戏的设计者愿意,牛奶完全可以从咖啡里面自动非出来,人可以死而复生,黑夜白天可以逆转。如果把对于 系统设计者以及系统关系(matrix和matrix的上帝)的疑问搁置一边,在数字化世界里,时间之箭存在的“物理”基 础已经消失,作用于人的心理,人会体验到异样的时空。这种体验带入现实之中,每次接入和拔出,人都要经历“时空作用”的差 异,这是一种特殊的“倒时差”。 



Paul提醒到,“时间之箭/熵增这些规律都是针对整个系统而言,如果你只看一个 系统的局部,就会发现违背熵增的情形,我们总是可以做到局部的有序度/复杂度的提高(就是熵减的情形),代价是系统的那个 局部以外的部分熵增的更加厉害
一个典型的日常案例就是城市,每一天的建设使得城市更加有序而复杂,代价是城外环境加速破坏(混乱程度剧增)。
” 


人进化出时间概念应该是基于对整个系统熵增的认知。按照媒介环境学的说法,先形成时间概念及对时间的单向度的认知,后才出现计量时间的“技术”,比如时钟,纪年法之类。现在新的技术出现了,数字化世界的入侵日益加剧,是否会产生新的技术,时间计量法来满足人对时间的不同需求,比如现在实时网络,实时更新的出现。

--以上总结自buzz的随想

Saturday, March 6, 2010

实时网络促进互联网的专业化?



要研究互联网的实时化,有必要先看一下周围其它实时化的网络,比如:

对道路交通运行系统的实时化监控
对电力能源网络的实时化管理
在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以实时监控公共安全
股票,期货,汇率交易时对盘面的实时跟踪查看
科学研究比如对天体,地震的实时监控

很显然,“实时化”在专业的领域早就广泛应用,并且是这些专业领域取得有意义,有价值的结果的重要途径,甚至说“实时化”是专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不算过分。

回到互联网,互联网走向实时化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对于这种趋势的出现,可以做出什么样合理的解释呢?

提问一. 如果说“实时化”是专业化的重要特征,是不是可以据此推断,互联网变得越来越专业了呢?

很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早就从20多年前的专门用于科学研究,变成了普通人获取信息,沟通,生活娱乐的工具和平台。互联网并没有筑起高高的壁垒,让一 般人无法使用。从泛滥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内容来看,互联网恰恰是为各种业余化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一般的生活化的信息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

提问二. 或者说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活动和应用,正在“召唤”实时化,从而使自己镀上“更专业”的光辉?

沟通
前面一篇文章里写到,沟通的速度实时化并不一定促进沟通的效果。

信息发布
以发布信息本身为目的,实时化的确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显示出更专业化。
如果发布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如前,实时化的速度并不一定促进沟通的效果。

搜索
这是以获取搜索结果、答案为目的的活动,实时的结果确能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多方位的信息,但实时化并不能保证为用户提供满意的答案,实时化仅可以看成是改善用户体验的措施。

品牌的口碑/新闻事件的监控
如果以监控为目的,实时化监控的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和对交通,能源网络以及公共场合的实时监控一样。及时的知道事件的发生,能为采取应对措施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商业交易/支付
基于既定程序的商业交易/支付的实时化,能够提高商业效率和社会运作的效率,此时实时化也是专业化的表现。

粗 略看来,最近所谓互联网实时化,主要是信息发布(博客,微博客等发布即被实时抓取),搜索及品牌的口碑/新闻事件的监控等的实时化,其中“搜索及品牌的口 碑/新闻事件的监控的实时化”其实是基于“信息发布的实时化”基础上的,而沟通(邮件,IM)及商业交易/支付的实时化早已实现并广泛应用。
通 过制定协议,如pubsubhubbub,为信息的实时发布接收提供方案,可以看成是在互联网上建设“数字高速公路”,这是互联网加速信息流动,提高人类 社会运作效率的作用的体现。在技术中立者眼中,互联网实时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弊端比如造成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加重了人对互联网的依赖等。在 技术批判者眼中,互联网实时化或许是数字化入侵的加速。
如果尼尔.波兹曼在世,可能会问:由于用上twitter,由于互联网实时化的推进,我们正在失去什么技能和传统呢?